版权信息©2009—2010 社科课题组 |
西北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特征研究
杨平 (甘肃政法学院)
农牧民的政治参与对于基层政权的建设和基层民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北地区的农牧民由于受特殊的地域、民族、宗教、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呈现出与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农民政治参与不同的特征,或者在大体相同的特征之中还有一定程度量的差别以及一些变异的因素。对西北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的政治参与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不仅是深入研究西北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基础,而且对于研究农牧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对西北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主要观点:
由于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表现出如下总体特征:
从参与主体看,表现为乡村能人主导下的大众参与。在选举活动中乡村能人更容易当选,在村庄管理中乡村能人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群体参与行动中乡村能人发挥着组织作用。
从参与态度看,表现为被动与主动参与的条件选择。影响农牧民在被动和主动参与态度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利益的考量、动员者的权威、乡村的舆论评价等。
从参与意识看,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更多地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轻现实的政治参与而重宗教的精神寄托,轻遵守现实的政治制度规则而重奉行宗教教义教规以及神职人员的箴言,轻服从现实政治官员的管理而重顺从宗教领袖的教化,轻今生的生活感受而重来世的因果报应。
从参与目的看,表现为理性与盲从之间摇摆的倾向。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农牧民对个人利益的理性算计或者侥幸的投机心理。
从参与途径看,表现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共存。一方面,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性途径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牧民非制度性的参与有扩大的趋势。
从参与场域看,表现为乡镇、村庄、民间组织中的参与密切结合。村庄的活动无疑受到乡镇的指导和影响,村治的质量影响着乡政的绩效,而民间组织中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又影响了乡镇的行为和村治的状况。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三者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村治的完善会推进乡镇的改革,乡镇的改革将决定乡村政治的发展趋向,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乡村政治的民主化、公民社会的形成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参与层次看,表现为村落为主的底层政治参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牧民缺乏参与高层次政治的诉求和素质,同时又欠缺广泛参与高层政治的制度性条件。
从参与效果看,表现出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的分离。不少乡村选举形式化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在乡村管理中潜规则发挥着较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农牧民在西北乡村的政治参与会有序扩大,这些在政治参与初级阶段所表现的特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版权信息©2009—2010 社科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