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14次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 详细内容
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3/4/26  阅读次数:2781  字体大小: 【】 【】【
         

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韩建民   韩旭峰   朱院利 编著(甘肃农业大学)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使我国的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30多年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这与世界贫困人口从8亿增加到15亿形成了鲜明对照,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利用经济增长实施反贫困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这种经济增长推动型减贫的做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反贫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扶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帮”。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入,连片发展,整村推进,帮助一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依靠政府、各类扶贫组织以各种项目投入,逐村逐户扶持脱贫。三是“保”。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社会保障范畴。

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是减少普遍贫困的基础和主要推动力。中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得益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成功地减少贫困人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当前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当前,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成果以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农村贫困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一些新观点,提出了以下反贫困路径:(1)经济增长能直接减少普遍的贫困,但并不代表自动均匀的减少贫困,经济增长的成果并不能同时惠及每一个贫困家庭和人口,并且其对绝对贫困家庭带来的好处并不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余的还没有脱贫的贫困家庭的脱贫进程难度更大,扶贫成本大大提高,扶贫政策效果效率不断下降,贫困家庭需要更多方面甚至是特殊措施的帮扶和支持,这些家庭和贫困人口将构成扶贫战略难以消化的一个硬核。(2)扶贫开发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反贫困成功的关键。政府作为强制性制度供给的主体、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主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者对反贫困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研究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这种制度安排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反贫困力度在加大的同时而反贫困的效率相对下降。随着农村剩余贫困人口扶贫难度的增大和扶贫开发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已经越来越显得难以发挥作用,农村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已制约了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影响了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为了增强贫困家庭的反贫困能力和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研究提出调整扶贫体制;在转变政府扶贫方式、机制中,形成有效的反贫困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农村扶贫机制,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倡导参与式扶贫方式,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等扶贫思路。(3)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贫困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转让利益,极大的影响贫困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增强贫困家庭的反贫困能力。研究通过生产性、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减贫的效果分析发现,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地方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经济增长,进而显著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程度,尤其是乡村道路和乡村电话的贡献强度大、持续性长,贡献更为明显。但是贫困农户对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要求和愿望远远超过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特性,不仅导致在贫困地区供给的短缺,而且在短期内的收益效果非常有限,并带有明显的时滞性。(4)妇女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缓解贫困等发展目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贫困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意义。研究发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不仅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也是维持家庭生活和生存、孩子抚育和受教育监督以及家庭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的主力。(5新时期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农村流向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所形成新的特殊贫困群体。农村流动人口贫困群体作为新生的贫困群体,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克服的问题之一,对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也是一个挑战。研究发现,在以往以户籍为基准的城镇贫困监测中,这个贫困群体是被忽视的,然而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农民在城镇中处于绝对贫困之中。(6)当前,贫困人口主要以个体家庭为主,扶贫解困主要依靠外界投入,贫困人口自身扶贫解困能力很弱或没有能力依靠自身积累解决贫困问题,属于被动性扶贫的现状。只有依靠政府、各类扶贫组织保障性投入和党员干部的“一对一”特殊帮扶才能达到脱贫解困的目的。这为当前甘肃省委提出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在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版权信息©2009—2010 社科课题组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zk6010@126.com  管理入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00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