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14次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 详细内容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3/4/27  阅读次数:2575  字体大小: 【】 【】【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闫丽娟(兰州大学)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在各种时代力量的左右下,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曲折发展的复杂过程,揭示了该时期西北民族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其规律。

一、主要观点

1.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面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强大压力和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变迁十分剧烈。

2.西北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过程,在东部和中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潮流的推动下,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3.西北早期现代化属于“晚发外生型现代化”。与中国主流社会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所不同的是,中国主流社会现代化的“晚发”是相对于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发生时间,而西北现代化的“晚发”则是相对于中国较发达地区而言的;中国主流社会现代化的“外源”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而西北现代化的“外源”是指中国内部现代化的早发地区。中国主流社会现代化是1840年开始启动的,而西北地区是在受到国家政体的变革和东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社会才开始发生变革的;现代生产力要素和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都是从外部移植或引进的。因此,西北地区早期现代化起步晚、起点低,与同期内地汉族地区相比,西北民族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还很微弱,传统社会因素广泛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社会问题复杂,使社会运行不顺畅,这种差异就决定了西北民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更艰难和缓慢。

4.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仅是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也因种种原因而出现社会变革程度的不一致。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与社会结构性差异,影响其对现代文明的吸纳,故各民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5.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出现的现代性因素还很微弱,但它毕竟是新的进步的标志,为这块古老而沉寂的地区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加快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转型的进程,为20世纪中期以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腾飞做了历史的准备。

6.民国时期的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在当局的治理下,虽开始向现代社会迈进,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阻塞、自然环境脆弱、传统遗风浓厚、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信仰各异、战乱频仍、灾荒和疾病多发、军阀统治专横、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盛行,其发展仍极为缓慢,有时甚至出现倒退。因此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数民族社会才迈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创新之处

1.本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和文献资料,并从相关问题与相关学科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和说明,对其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重新统计和分析,纠正了一些因时代局限而产生的不足和谬误。

2.本书内容比较全面、丰富,通过本书的研究,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总体态势有了较为完整、客观的了解,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书的研究有一定的新意。

3.本书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人口变迁、现代性因素、社会分层与流动、灾荒与社会问题以及西北军阀与民族社会的探讨,具有创新性,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4.本书采用新的视角,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错综复杂的各类人物的叙述和分析比较深入,实事求是,持论恰当,走出了民国人物研究的既有思维定势。

本书在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版权信息©2009—2010 社科课题组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zk6010@126.com  管理入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00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