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14次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 详细内容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发布时间:2013/4/27  阅读次数:2246  字体大小: 【】 【】【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敦煌研究院    樊锦诗   蔡伟堂   黄文昆

《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书,是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第一卷。按照《敦煌石窟全集》编辑出版计划,通过多学科结合,以文字、测绘图和摄影图版等多种方法,完整、科学、系统地记录了莫高窟第266275窟共11个编号洞窟的全部遗迹。本卷《报告》分为两个分册,第一分册的内容包括序言、第一章“绪论”、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为“第266窟”、 “第268窟(含第267269270271窟)”、 “第272窟(含第272A273窟)”、 “第274窟”、 “第275窟”、第七章“结语”、英文提要、附录,以及插页“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和“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卫星影像图”。第二分册包括测绘图版、摄影图版和数码全景摄影拼图。全书大八开本(260×420mm),共780页。本书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列为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敦煌石窟全集》是20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而一直未能付诸实行的老课题。数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表明,在新时代完成这一重要课题,应以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整理和公布石窟文物资料,取代20世纪50年代规划的“记录性图录”的形式。《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就是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的成果。

       本卷《报告》是由敦煌研究院考古所、保护所、数字中心、资料信息中心等部门和美国戴世达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通力协作,由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学、测绘学、计算机、摄影、化学、物理学、信息资料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打破了少数专业和专业人员的工作局面。

       本卷《报告》的文字,结合测绘和图版,全面、科学、系统地记录了洞窟所有遗迹的迹象。敦煌石窟大多洞窟都是以洞窟为单位分别建造,也有少数洞窟成组开凿;石窟的内容由建筑结构、彩塑、壁画组成;大多洞窟初建后,又经过重建、重塑、重绘。故本卷《报告》的编写体例,是根据上述敦煌石窟特点,以独立洞窟,或以成组洞窟为单位分别设章,记录阐述各种迹象。每章之后,简述其营建历史和内容特征作为小结。报告最后一章为结语,综述本卷各窟的内容、性质、功能、特点,重点阐明早期三窟受到来自西域影响和基于本地传统的各种因素,以及各洞窟的时代。本卷《报告》力求以简明、准确的文字,阐明所有考古遗迹的迹象,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本卷《报告》的测绘图,是通过测绘取得数据准确的洞窟测绘资料。敦煌石窟建筑结构极不规整,彩塑和壁画造型较为复杂,测绘难度很大。由此,本卷《报告》改变了原来无法提供准确测量数据的小平板、罗盘、皮尺、方格网的传统测量方法,而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绘图的方法。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绘图方法,是石窟考古测绘的重大突破,不仅保证了测绘图数据准确,而且提高了绘图的质量和效率,在我国考古学界处于领先地位。诸如,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高精度坐标点,利用点云影像校正下的纹理图像绘制矢量线图,在石窟文物测绘图上以水平和垂直的方格线作控制示意,各窟以平立面关系图校正夹角误差,利用GPS技术取得测图基点的大地坐标数值,都为我国考古学界测绘技术提供了示范。

       本卷《报告》的图版,是通过摄影照片取得洞窟所有遗迹迹象的实证资料。摄影图版,根据石窟考古的要求,不仅表现洞窟的分布位置、整体面貌、洞窟结构、彩塑、壁画及其全部细部,而且还表现了不同遗迹之间的空间关系,重修、重塑和重绘的迹象、早晚层次的叠压关系、不同时代的施工工艺、近现代遗迹,并注明了每幅图版的拍摄年份。本卷报告摄影图版对于科学性的追求,不仅与以往的各种石窟图录大不相同,也超越了以往的考古报告。

       本卷《报告》除继续采用以往考古报告的文字、测绘、摄影等传统的记录方法以外,还采用了塑像等值线图、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数码全景摄影拼图、碳14年代测定、壁画和塑像制作材料的分析,试图采用更多不同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提升考古报告的科技含量。

       附录是对本卷《报告》的重要补充。附录一、二是本报告出版前发表的本卷洞窟的全部文字和图像资料,用于报告中与洞窟现状对照分析。附录一、二又加附录三论著、资料目录,以供读者研究参考。附录四可作考古分期断代的佐证。附录六是采用多项分析技术,对塑像骨架、壁画彩塑的地仗、原绘重绘不同层次颜料的分析结论。附录五是对于先进测绘技术应用的说明。

       本卷《报告》在学术观点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譬如:①早期三窟都与坐禅修行与弥勒信仰关系密切,这一观点过去学者多有论述,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报告就此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②通过比对,早期三窟窟形、龛形、塑像、壁画内容、故事画构图、凹凸画法,以及一些细部特征,明显受到西域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报告首次揭示了唯有莫高窟洞窟中建造阙形方龛,中原和其它各地石窟都无此龛形,又揭示了早于早期三窟建造的敦煌、瓜州魏晋墓前普遍建有双阙,还揭示了敦煌和河西走廊许多砖雕墓照墙上也雕出双阙形象,进而说明本卷第275窟的阙形方龛只能来源于敦煌本地和河西走廊,与大同云冈石窟无关,也不受政治中心的影响。③过去认为第275窟原建、重建、重绘有五个时代,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报告确认原建、重建、重绘只有北凉、隋、五代三个时代,没有宋代和西夏。根据遗迹的迹象判断,重建、重绘与坍塌有关,确认重绘的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和供养人,为曹氏归义军的五代时期,从而也证明了此窟坍塌的年代。重绘的五代供养人服饰,说明了重建、重绘由曹氏归义军上层人士主持,他们重绘时,悉心保护早期的原作,仅在毁损的部分进行补绘,内容上亦与原创相呼应。第272窟窟外两个小窟原定为北魏,报告确认其与主窟同时建成,从其所处位置、形制及造像题材判定,系与主室在统一规划下建造。④关于壁画技法,通过仔细观察,揭示了北凉、隋至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从起稿、敷色、晕染、线描的全过程及其特点,比过去的敦煌艺术研究更加细致,阐述更加明确。

本卷《报告》是根据《敦煌石窟全集》编辑出版计划安排,经过反复探讨研究,编辑出版的第一卷,也是国内石窟考古界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考古报告。它采用多学科结合、多种方法,提供了本卷所含各窟完整、科学、系统的档案资料,对于敦煌石窟永久保存,永续研究利用,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的研究,推动敦煌学深入发展以及完善石窟保护,都具有重要价值。甚至在石窟逐渐劣化,以至坍塌毁灭的情况下,成为全面复原的依据。本《报告》为敦煌研究院今后进一步完成《敦煌石窟全集》各分卷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文物单位编辑出版石窟考古报告提供了借鉴。

本卷《报告》在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版权信息©2009—2010 社科课题组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zk6010@126.com  管理入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00063号